用户名:
密 码:
 用户注册
欢迎来到吉林省林学会
站内搜索
学术争鸣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争鸣 >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信息来源:吉林省林学会 时间:2007-12-30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王 志 新
    生态文明,既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进程中保护和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成果,也是在建设精神文明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进步和观念增强的具体表现。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标志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极大改善的一条基本要求,是在确保生态安全、和谐、良好的前提下,逐步实现生态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必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文明是生态良好的最终目标。当今社会,环境同人口、资源问题一起构成其发展的三大制约要素,这其中尤以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引人注目。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投巨资开展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建成了一大批环保功能强、风险指数低的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稳定的最终成果,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上,反映在生态的良好程度上。这是衡量生态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是良好生态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好的一个顶极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客观要求。
   
其二,生态文明是生态和谐的最高境界。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如果人们生存在那种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的自然环境里,就会为与自然抗衡和斗争付出代价,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创造一个生态体系安全、功能稳定良好、生态意识增强、保护态势强劲的生态文明发展格局。诸多生态灾难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是,实现生态和谐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只有生态安全了、生态和谐了,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程度的提高,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也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实现生态和谐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其三,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经济,除了要求有良好的环境外,还要求具有丰富的资源。生态文明的基本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也就是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是生态资源量丰质优功能强的外在反映,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体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改善人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四,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文明发展有三大基本特征,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走上文明发展之路的一大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一个方向。生态文明作为生态良好和生态和谐的最高目标,必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具体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必须把林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措施来抓。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对林业的必然要求,这就历史地把林业推上了组织生态建设、维护生态良好、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主体地位。林业建设作为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林业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措施来抓,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赋予更加重要的地位,扶持其发展,使之尽快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把林业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措施来抓,就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确立林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基础地位,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明确其组织生态建设、维护生态良好、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主体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当把林业真正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来对待,重予轻取,减负轻税,稳定林业投资政策,始终保持林业的财政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就应当把林业工作长期纳入各级党政机关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严格奖惩,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抓好责任制的落实,逐步建立起主要领导抓林业、部门合力建生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经济林业的发展建设步伐。生态文明须建立在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良好生态系统之上,同时需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做支撑,有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作保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积极寻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林业发展之路。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生态、经济功能效益协调统一的林业工程体系建设,大力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消耗资源少的产业,努力限制资源高耗型产业的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必须按照“发展大林业、建设大产业”的要求,积极推进由单纯造林林业向乔灌草协调发展林业的转变,努力建设高功能、可持续的森林资源体系,逐步提高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产出能力;必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积极推进林业建设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努力发展质量林业、功能林业和效益林业,逐步提高森林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按照“生态投资主体多元化、生态建设主体社会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由单一所有制林业向多种所有制并存林业的转变,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由主要依靠林业单打独斗逐步转到依靠社会力量办林业的轨道上来,逐步形成新的森林生态文明建设运行和保障机制;必须按照“生态、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共荣共兴、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森林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加强绿色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教育,牢固树立新的道德观、政绩观、消费观等现代文明观,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生态、爱护自然、发展森林、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热爱森林、保护生态、善待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社会风尚,调动起全民、全社会都来保护自然生态、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推动社会从传统的工业文明逐步走向现代的生态文明。
   
第三,必须正确引导生态资源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前提是必须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控制和降低生态资源的消费。因此,必须从我国国情和林情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转变消费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建设模式和消费模式。要紧的是控制木材产量,合理限额,科学采伐,努力减少林木资源的正常性消耗;当务之急是改变林区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林区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大力营造能源林,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林区使用木材取暖做饭的传统习惯,千方百计减少林区生活用材消耗,努力把林区的生活性林木资源消耗降到最低限度;重要的是调控以木材为原材料的生产建设项目的发展,控制规模,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努力从源头上把生产性林木资源消耗控制在科学合理的水平之上。
   
第四,必须全面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和谐,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源自于稳定丰富的森林资源。而要保持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持续增长,则必须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全面加强其保护管理工作,确保森林资源系统不出问题、万无一失。首先是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祛除传统管护思维的框束,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固有模式,引入市场经济理念,充分发挥所有制成分的约束力,逐步解决就管理抓管理、就保护抓保护的问题,使管护工作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其次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下决心把森林案件的处理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问题转向更多采取法治手段解决问题上来,变单纯罚款的处罚方式为该罚款的罚款、该判刑的判刑之与法律规定相适应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走依法治林的路子;第三是把保护管理工作摆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重建设但更重管护,变先建后管为先管后建、边管边建,切实把“三分造七分管”的思想变成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全面保护好、巩固好森林生态建设成果;第四是尽快解决管护工作有偏有重的问题,在继续把森林防火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的同时,迅速把森林病虫害防治这一实际损失最大、对森林成果构成的威胁最大的工作摆到重要管护日程上来,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把这一“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加大保护管理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实现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推动社会和谐。
   
第五,必须认真解决影响生态文明的深层次问题。建设良好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解决好目前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努力维护生态和谐。为此,必须重新构造林业生产力布局,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在系统整合林业建设工程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确保把一定的资金和精力用在生态文明上,促进生态和谐;必须高度重视合法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文明问题,建立科学的采伐审批制度,取消森林经营者所具有的行政性职权,下大力量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建立起防范有碍生态文明隐患的政策体系、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必须积极调整落后的林业生产关系,放胆解决好国有林业生态建设“一股独大”的问题,努力消除社会各种投资主体进入林业参与生态建设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最大程度地引入利益驱动机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林业建设,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非国民林业,进一步激活林业发展要素,推动林业结构进入深层次调整;必须认真解决好生态资源无价的问题,通过政策调节的手段和经济补偿的办法,变生态无价为有价,使森林的生态价值得到社会承认,逐步建立起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保障机制,努力促使生态效益进入市场成为可能,为更好地管护森林资源、创造生态文明提供稳定的资金渠道;必须协调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各部门、各领域间的关系,既要摆正林业部门首要的主体建设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水利、农业、畜牧、土地、环保以及计划、财税、宣传等各部门的作用,协同配合,齐抓共建,努力消除部门间的制约与钳制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形成科学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在科学高效、有序顺畅的管理体系中健康发展。

*此文刊于《吉林林业科技•生态文明建设专刊》2007年12月版